您的位置:首页 >速报 > 财经资讯 >

虚拟号成电诈隐身衣?电信运营商需学雷军,勿让努力付诸东流

近期,演员王星被骗赴泰缅边境事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,电信运营商因虚拟号问题再次陷入舆论风波。大V“老胡”质疑电信运营商为何允许电诈集团利用虚拟号隐身,并指责虚拟号是运营商的主要收入来源。然而,事实并非如此。电信运营商在反电诈方面投入巨大,且号卡实名制是高压红线。2022年实施的《反电信网络诈骗法》对电信业务经营者提出了一系列反电诈义务。

反电诈专家指出,当前诈骗模式多元复合,虚拟号码并非主要问题。真正被诈骗分子利用的是虚拟拨号技术,通过国内实名认证的手机卡或固定电话中转境外诈骗电话。电信运营商在反电诈方面已采取多项措施,包括停机处理涉诈号码、信令监控、建立反诈模型等。然而,由于算法风控可能“误伤”普通用户,运营商一线人员承受巨大压力。运营商需提升大模型数据分析准确率,并加强向用户传达其反电诈的努力和成果,避免“流汗又流泪”。

免责声明:本文为转载,非本网原创内容,不代表本网观点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

最新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