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拿来主义教案】一、教学目标总结
《拿来主义》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杂文,文章以“拿来主义”为核心思想,批判了当时社会上盲目崇拜外来文化、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错误倾向,提出应有选择地吸收外来文化,为我所用。通过本课学习,学生应掌握以下
- 理解“拿来主义”的含义及其现实意义;
- 分析作者如何运用比喻、反讽等修辞手法增强表达效果;
- 掌握文章结构与逻辑思路;
- 培养批判性思维,思考如何对待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。
二、教学重点与难点总结
教学内容 | 重点 | 难点 |
文章主题 | 明确“拿来主义”的核心思想 | 理解作者对“送去主义”和“闭关主义”的批判 |
语言特色 | 学习鲁迅犀利的语言风格 | 把握讽刺、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|
写作结构 | 理清文章层次,把握论证逻辑 | 分析作者如何层层递进展开论述 |
思想内涵 | 认识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| 理解“拿来主义”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 |
三、教学过程概述
1. 导入新课:通过提问“你是否遇到过‘全盘西化’或‘复古守旧’的现象?”引发学生兴趣。
2. 整体感知:通读全文,理清文章结构与主要内容。
3. 深入分析:
- 分析“送去主义”、“闭关主义”、“送去主义”的危害;
- 理解“拿来主义”的具体做法;
- 探讨鲁迅写作时的社会背景。
4. 语言赏析:品味鲁迅的语言风格,体会其讽刺与幽默。
5. 拓展延伸:结合现实生活,探讨“拿来主义”在当今社会的应用。
四、课堂小结
本文通过“拿来主义”的提出,引导我们思考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。鲁迅强调“我们要运用脑髓,放出眼光,自己来拿”,这一观点至今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。在多元文化交汇的今天,我们更应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,理性选择,为我所用。
五、教学反思建议
- 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验进行讨论,增强课堂互动;
- 可适当引入相关历史事件或文化现象作为案例,加深理解;
- 鼓励学生撰写短文,表达对“拿来主义”的看法,提升思辨能力。
六、板书设计(简要)
```
拿来主义
——鲁迅
一、主题:拿来主义
二、问题:送去主义、闭关主义
三、方法:运用脑髓,放出眼光,自己来拿
四、意义:文化自信,理性吸收
```