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石钟山记原文及翻译】《石钟山记》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所写的一篇游记散文,文章通过作者实地考察石钟山的过程,探讨了“钟声”产生的原因,并借此表达了对前人观点的质疑和对实践精神的推崇。以下为原文、翻译及。
一、原文
石钟山记
苏轼
《水经》云:“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。”郦元以为“下临深潭,微风鼓浪,水石相搏,响若洪钟。”是说也,余尤疑之。盖音韵铿锵,非钟鸣也。至唐李渤始作《辨石钟山记》,以谓“石钟山者,其上多穴,中有空腔,水击其中,声如磬。”然余尝游于吴越之间,见其山势峻峭,怪石嶙峋,遂欲亲探其名之所由。
余与子瞻同游,夜泊绝壁之下,闻有声自水上而来,如钟鼓之声。余曰:“此必石钟也。”子瞻笑曰:“公何以知其为石钟?”余曰:“凡物之声,皆有其源。今此声出水中,必有石钟为之。”于是,命舟人登岸,寻其石钟所在。得一石,扣之,其声清越,如磬;又得一石,叩之,其声沉闷,如钟。因悟古人之言,亦不可尽信,当以实证之。
二、翻译
《水经》中说:“彭蠡湖的入口处有一座石钟山。”郦道元认为,“它下面靠近深潭,微风吹动波浪,水与石头相互撞击,发出的声音就像敲打大钟一样。”我认为这种说法并不完全正确。声音虽然清脆响亮,但并非真正的钟声。到了唐代,李渤写了《辨石钟山记》,认为“石钟山的上面有很多洞穴,中间有空腔,水流冲击其中,发出的声音像磬一样”。但我曾游览吴越地区,看到那里的山势险峻,怪石林立,因此想亲自探究这个名称的由来。
我和子瞻一同游览,夜晚停船在陡峭的岩壁下,听到从水面传来的声音,像是钟鼓的声响。我说:“这一定是石钟山。”子瞻笑着说:“你怎么知道这是石钟山呢?”我说:“凡是物体发出的声音都有其来源。现在这声音是从水中传来的,一定是因为有石钟的存在。”于是,我让船夫上岸,寻找石钟的位置。找到了一块石头,敲击它,声音清脆悦耳,像磬;又找到另一块石头,敲击后声音低沉,像钟。由此明白了古人的话也不能全信,应当用实际验证。
三、
项目 | 内容说明 |
作者 | 苏轼(北宋文学家) |
体裁 | 游记散文 |
写作背景 | 苏轼与友人游览石钟山,通过实地考察纠正前人错误观点 |
主要观点 | 不可轻信古书,应注重实践与观察 |
核心事件 | 作者亲临石钟山,发现两块不同声音的石头,证实“石钟”之名的由来 |
语言风格 | 简洁明了,富有哲理,兼具描写与议论 |
思想价值 | 强调实事求是的精神,反对盲从权威 |
四、结语
《石钟山记》不仅是一篇优美的游记,更是一篇体现科学精神和探索精神的散文。苏轼通过对石钟山的实地考察,揭示了“耳听为虚,眼见为实”的道理,提醒人们在面对历史记载时要保持独立思考,勇于实践求真。这篇文章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