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视死如归名词解释】“视死如归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于形容人面对死亡时毫不畏惧、毫无退缩的英勇精神。这个成语强调的是人在关键时刻所表现出的坚定意志和无畏态度,多用于赞扬英雄人物或革命先烈的崇高精神。
一、
“视死如归”出自《战国策·赵策四》:“臣闻之,君子有三思而行,知而不为,是谓不智;为而不果,是谓不勇;果而不舍,是谓不仁。今君侯之言,可谓三思而行矣。然臣愿以身试之,视死如归。”原意是指把死亡看作回家一样,形容不怕牺牲、勇于献身的精神。
在现代语境中,“视死如归”常用来形容革命者、战士、英雄等在面对危险、牺牲时表现出的坚定信念和无畏勇气。它不仅是一种行为表现,更是一种精神象征,体现了对理想、信仰或责任的执着追求。
二、表格形式解析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名称 | 视死如归 |
出处 | 《战国策·赵策四》 |
字面意思 | 把死亡看作回家一样,形容不怕牺牲 |
引申含义 | 勇敢无畏、不怕牺牲的精神 |
使用对象 | 英雄、烈士、革命者、战士等 |
精神内涵 | 对理想的忠诚、对信念的坚持、对责任的担当 |
常见用法 | 多用于赞美英勇事迹或高尚情操 |
近义词 | 舍生取义、赴汤蹈火、大义凛然 |
反义词 | 生死不顾、贪生怕死、畏首畏尾 |
三、延伸理解
“视死如归”不仅仅是一个成语,更是一种价值观的体现。在历史长河中,无数英雄儿女为了国家、民族、正义而奋不顾身,他们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。这种精神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,提醒我们在面对困难与挑战时,应保持坚定的信念和勇敢的态度。
通过了解“视死如归”的含义和背景,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这一成语的文化底蕴,也能从中汲取力量,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与精神境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