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绸缪是什么意思】“绸缪”是一个汉语词语,常用于描述事物在未发生之前所做的准备或安排。这个词源自古代典籍,带有浓厚的文化色彩和哲理意味。下面将从含义、用法、出处等方面进行总结,并以表格形式清晰展示。
一、
“绸缪”原意是指纺织时对丝线的整理与缠绕,引申为事先做好准备或谋划。在现代汉语中,“绸缪”多用于形容对未来的谨慎规划和提前应对,常见于文学、历史或日常表达中。
该词常与“未雨绸缪”连用,强调在问题发生前就做好防范和准备,体现出一种前瞻性的智慧和责任感。
在使用上,“绸缪”多用于书面语,尤其在正式场合或文学作品中较为常见。它不仅表示实际的准备工作,也象征着一种深谋远虑的态度。
二、表格展示
项目 | 内容 |
词语 | 绸缪 |
拼音 | chóu móu |
基本含义 | 原指纺织时对丝线的整理与缠绕;引申为事先做好准备或谋划 |
常用搭配 | 未雨绸缪(比喻提前做好准备) |
词性 | 动词 / 形容词(根据语境而定) |
出处 | 《诗经·豳风·七月》:“五月鸣蜩,六月莎鸡,七月在野,八月在宇,九月在户,十月蟋蟀入我床下。穹窒熏鼠,塞向墐户。嗟我妇子,曰为改岁,入此室处。”(后人引申为“绸缪”之意) |
现代用法 | 多用于书面语,强调预防和准备 |
近义词 | 预备、筹划、防备、未雨绸缪 |
反义词 | 懈怠、疏忽、事后补救 |
文化意义 | 体现古人“居安思危”的思想,具有深刻哲理 |
三、结语
“绸缪”一词虽不常见于日常口语,但在文学和正式表达中具有独特的价值。它提醒人们要有远见,注重预防,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。了解并正确使用“绸缪”,有助于提升语言表达的深度与文化内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