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海底捞针的意思】“海底捞针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字面意思是“在海底寻找一根针”,比喻事情极其困难、几乎不可能成功。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做某件事难度极大,成功率极低,甚至可以说是徒劳无功。
一、成语释义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 | 海底捞针 |
拼音 | hǎi dǐ lāo zhēn |
出处 | 出自《西游记》等古典文学作品,具体出处不详 |
含义 | 比喻事情非常困难,几乎不可能完成 |
用法 | 多用于描述任务或目标难以实现,带有讽刺或无奈的语气 |
近义词 | 雪中送炭、大海捞针(注意:与“大海捞针”意思相近但略有不同) |
反义词 | 轻而易举、手到擒来 |
二、成语来源与演变
“海底捞针”最早可能源于古代民间故事或寓言,用来形容人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仍试图完成不可能的任务。后来,在文学作品中被广泛使用,尤其是在描写人物执着、冒险或不切实际的行为时。
虽然“海底捞针”与“大海捞针”意思相近,但两者略有区别。“大海捞针”更强调范围广阔、目标微小;而“海底捞针”则更强调环境恶劣、操作难度极高。
三、使用场景举例
场景 | 使用示例 |
工作场合 | “他想在这么多人中找到一个合适的候选人,简直是海底捞针。” |
日常生活 | “我问了很多人,还是找不到那本旧书,真是海底捞针。” |
文学作品 | “他在黑暗中摸索前进,仿佛在海底捞针一般。” |
四、总结
“海底捞针”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,用来形容任务艰巨、几乎无法完成。它不仅具有浓厚的文化色彩,也在日常交流和文学表达中广泛应用。了解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,有助于我们在写作和说话中更加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。
通过合理使用这一成语,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,同时也让表达更具趣味性和深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