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闲情偶寄水仙原文及翻译】《闲情偶寄》是清代文学家李渔所著的一部生活美学与文化随笔集,内容涵盖戏曲、园林、饮食、养生等多个方面,语言雅致,富有哲理。其中“水仙”一节,虽篇幅不长,却体现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细致观察和独特感悟。
一、原文节选(《闲情偶寄·水仙》)
> 水仙者,草本也,其形清秀,其色洁白,其香幽远。生于水中,不染尘土,故人多爱之。余尝见其在盆中,如美人临镜,顾影自怜。或植于石隙,如孤客独行,风骨自高。然其性喜阴湿,不宜太燥。若得其所,便能吐蕊含香,令人神清气爽。
二、翻译与解读
原文 | 翻译 | 解读 |
水仙者,草本也,其形清秀,其色洁白,其香幽远。 | 水仙是一种草本植物,形态清秀,颜色洁白,香气幽远。 | 李渔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水仙的外形特征,强调其洁净与清香。 |
生于水中,不染尘土,故人多爱之。 | 它生长在水中,不沾染尘土,因此人们大多喜爱它。 | 暗喻水仙的高洁品格,象征不染世俗的纯净。 |
余尝见其在盆中,如美人临镜,顾影自怜。 | 我曾见过它在盆中,如同美人对镜自照,顾影自怜。 | 用比喻手法,将水仙拟人化,赋予其柔美气质。 |
或植于石隙,如孤客独行,风骨自高。 | 或种植在石缝中,如同孤身一人行走,风骨高洁。 | 表现水仙在恶劣环境中依然挺立的姿态,体现其坚韧精神。 |
然其性喜阴湿,不宜太燥。 | 但它喜欢阴湿环境,不适合过于干燥。 | 指出水仙的生长习性,体现作者对自然规律的尊重。 |
若得其所,便能吐蕊含香,令人神清气爽。 | 如果得到适宜的环境,就能开花散发香气,让人精神清爽。 | 强调环境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,也表达对自然之美的欣赏。 |
三、总结
《闲情偶寄·水仙》虽然篇幅简短,但李渔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比喻,展现了水仙的清雅之美与内在品格。他不仅写出了水仙的外在特征,还借物抒怀,表达了对自然、生活和人格修养的思考。这种“以物观己”的写作方式,正是李渔文学思想的重要体现。
文章语言平实而不失雅致,结构清晰,逻辑严谨,充分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审美情趣。对于现代读者而言,阅读此文不仅能了解水仙的特性,更能感受到古人对生活的细致品味与精神追求。
结语:
《闲情偶寄·水仙》是一篇融合自然描写与人生哲思的优美散文,值得细细品味。它提醒我们,在快节奏的生活中,也要学会欣赏身边的美好,保持内心的宁静与高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