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相委而去什么意思】“相委而去”是一个常见的文言词语组合,出自《世说新语·德行》中的典故:“元方曰:‘君与家君期日中。日中不至,则是无信;对子骂父,则是无礼。’友人惭,下车引之。元方入门不顾。……陈太丘与友期行,期日中,过中不至,太丘舍去,去后乃至。”在文中,“相委而去”常被用来形容某人离开时将责任或事情推给别人,自己却先行离去。
一、
“相委而去”字面意思是“互相抛弃而离开”,但在实际使用中,多指一个人在面对责任或承诺时,选择放弃并独自离开,留下他人承担后果。这种行为通常带有负面评价,表示缺乏责任感和诚信。
该词常见于古代文献,如《世说新语》等,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,但在文学或正式场合中仍有引用价值。
二、表格形式展示答案
项目 | 内容 |
词语 | 相委而去 |
出处 | 《世说新语·德行》 |
字面意思 | 互相抛弃而离开 |
实际含义 | 指人在面对责任或承诺时,选择放弃并独自离开,留下他人承担后果 |
情感色彩 | 负面(表示不负责任、失信) |
使用场景 | 文学作品、历史典故、批评他人行为时 |
近义词 | 抛弃、背弃、失信 |
反义词 | 守诺、担当、履行 |
现代用法 | 较少直接使用,多用于文学或正式语境中 |
三、延伸理解
“相委而去”背后反映的是古人对于“信”与“义”的重视。在古代社会,承诺和责任被视为做人的重要标准,一旦违背,便会受到道德谴责。因此,“相委而去”不仅是一个动作描述,更是一种道德评判。
在现代社会中,虽然语言表达方式发生了变化,但“相委而去”所传达的含义仍然具有现实意义,提醒人们在面对责任时应坚守承诺,避免逃避。
四、结语
“相委而去”虽为古语,但其内涵仍值得今人深思。它不仅是对一种行为的描述,更是对个人品德的一种衡量。在日常生活中,我们应避免“相委而去”的行为,做一个有担当、讲信用的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