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晋平公问于师旷出处】《晋平公问于师旷》是一则出自先秦时期的历史文献,讲述了晋国国君晋平公与著名乐师师旷之间的一段对话。这段对话不仅体现了古代君臣之间的智慧交流,也反映了当时对“学无止境”思想的重视。以下是对该典故的详细总结。
一、出处简介
《晋平公问于师旷》出自《韩非子·喻老》篇。《韩非子》是战国末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所著,内容多为寓言故事和政治哲理,旨在阐明治国之道。而“晋平公问于师旷”这一段,则是通过一个简单的问答形式,传达出深刻的道理。
二、原文概要
据记载,晋平公向乐师师旷请教:“人年七十,可学乎?”师旷回答:“何不炳烛乎?”意思是,人到七十岁,就像晚上点灯一样,虽然光线微弱,但依然可以照亮前方。这句话表达了“活到老,学到老”的思想。
三、核心思想
1. 学习不分年龄:无论年纪多大,只要愿意学习,就永远不会太晚。
2. 珍惜时间:人生短暂,应把握当下,努力提升自己。
3. 智慧传承:君主向贤者请教,体现尊贤重道的精神。
四、信息总结表
项目 | 内容 |
标题 | 晋平公问于师旷出处 |
出处 | 《韩非子·喻老》 |
作者 | 韩非(战国末期法家代表人物) |
主要人物 | 晋平公、师旷 |
对话主题 | 学习与年龄的关系 |
核心观点 | “人老未晚,当以炳烛之志求学” |
哲理意义 | 强调终身学习的重要性 |
文化影响 | 成为后世劝学的重要典故 |
五、结语
“晋平公问于师旷”虽为一则短小精悍的对话,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。它不仅展示了古代社会对知识的尊重,也为现代人提供了关于学习与人生价值的重要启示。在当今快速发展的时代,这种“学无止境”的精神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