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荆轲刺秦王原文及翻译】《荆轲刺秦王》是《战国策·燕策三》中的一篇著名历史故事,讲述了战国时期燕国的刺客荆轲奉命前往秦国刺杀秦王嬴政(即后来的秦始皇)的故事。该文语言生动、情节曲折,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篇章之一。
一、
《荆轲刺秦王》讲述了燕太子丹为了对抗强大的秦国,派遣荆轲前往秦国行刺秦王。荆轲以献地图为名,接近秦王,最终在关键时刻失败,被秦王所杀。文章通过这一事件展现了荆轲的勇敢与忠诚,也反映了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激烈斗争。
二、原文与翻译对照表
原文 | 翻译 |
荆轲者,卫人也。 | 荆轲是卫国人。 |
好读书,击剑。 | 他喜欢读书,也擅长击剑。 |
既祖,取道。 | 在祭过路神后,就上路了。 |
秦将樊於期,得罪于秦王,亡之燕。 | 秦国将领樊於期因得罪秦王而逃到燕国。 |
太子丹曰:“樊将军,穷困于秦,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。” | 太子丹说:“樊将军在秦国走投无路,希望得到将军的头来献给秦王。” |
荆轲曰:“顾计不知所出耳。” | 荆轲说:“只是考虑不到有什么办法罢了。” |
太子曰:“请奉千金为寿。” | 太子说:“请用千金作为礼物。” |
荆轲笑曰:“臣闻之,长者为寿。” | 荆轲笑着说:“我听说,有德行的人才接受祝寿。” |
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,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,重百金。 | 于是太子预先寻求天下的锋利匕首,得到了赵国人徐夫人的匕首,价值百金。 |
使工以药淬之,则见血封喉。 | 让工匠用毒药浸泡它,这样一见血就会致命。 |
乃令秦武阳为副。 | 于是让秦武阳作为副手。 |
荆轲奉地图进,图穷而匕首见。 | 荆轲捧着地图前进,地图展开后,匕首显现出来。 |
因左手把秦王之袖,而右手持匕首揕之。 | 于是用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,右手拿着匕首刺向他。 |
未至身,秦王惊,自引而起,绝袖。 | 还没碰到身体,秦王惊慌地站了起来,挣断了衣袖。 |
拔剑,剑长,操其室。 | 秦王拔剑,剑太长,无法抽出。 |
时恐,急击,断其袖。 | 一时慌乱,急忙攻击,砍断了他的衣袖。 |
秦王方还柱走,荆轲追之。 | 秦王绕着柱子逃跑,荆轲追赶他。 |
秦王环柱而走,荆轲不与俱。 | 秦王绕着柱子跑,荆轲没有跟上。 |
荆轲逐秦王,秦王环柱而走。 | 荆轲追赶秦王,秦王绕着柱子跑。 |
荆轲废,乃引其匕首以擿秦王,不中,中桐柱。 | 荆轲失势,便举起匕首掷向秦王,没有击中,打中了柱子。 |
秦王复击轲,断其左股。 | 秦王再次攻击荆轲,砍断了他的左腿。 |
荆轲废,乃引其匕首以擿秦王,不中,中桐柱。 | 荆轲已经失去战斗力,又举起匕首掷向秦王,仍然没有命中,打中了柱子。 |
秦王复击轲,断其左股。 | 秦王再次攻击荆轲,砍断了他的左腿。 |
荆轲自知事不就,倚柱而笑,箕踞以骂曰:“吾去矣!” | 荆轲知道自己事情不成,靠着柱子大笑,像簸箕一样坐着骂道:“我走了!” |
秦王不悦,乃召荆轲,欲杀之。 | 秦王不高兴,于是召见荆轲,想要杀他。 |
三、总结
《荆轲刺秦王》不仅是一段历史故事,更是对忠诚、勇气和牺牲精神的赞颂。虽然荆轲最终失败,但他那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,至今仍令人敬佩。本文通过细腻的描写,塑造了一个悲壮而英勇的刺客形象,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极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。